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别花十几年的时间,养出恨你的人

学智社 人气:2.69W

简要回答

表哥“失踪”了,当然也不是彻底的人间蒸发。姨妈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知道他仍然在某个地方生活着。比如他曾回来过,也跟一些亲戚联系,了解过家里的一些事。但无论姨妈如何努力寻找,仍然难以与他相见,哪怕一次。多年来,时不时地姨妈会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碎片。但不管怎样拼凑,这些碎片都无法将她带到她儿子面前。这些年她愤怒、焦虑,然后是冷漠。一个儿子,怎么能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有如此的恨,以至于离家出走十几年,音讯断绝?直到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我对表哥的感情才由单纯的愤恨,变成了如今很复杂的情绪:愤恨中多了一点点的理解。小时候,我从没见过表哥调皮捣蛋的样子。印象中他总是彬彬有礼,甚至是怯生生的。在家里,没写作业的时候,他也总是呆坐在凳子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即使这样,也免不了一顿责骂。姨妈会骂他,闲着为什么不做家务,或者去看看书。可是他也做过家务,作业也刚写完。但是面对母亲的责骂,他从不反抗。他会低着头,抠着指甲。等骂完,就过去拿着书本,发呆。姨妈从不忌讳在亲戚面前表现对表哥的严厉教育。所以,我们都见识过姨妈的彪悍。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是表哥,我会怎么做呢?我想,也许我不会离家出走。但是,心里会不会跟表哥一样,充满了恨?

为什么孩子心里会滋生恨?
1. 严厉管束,家庭氛围紧绷
孩子是从我们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一个宝贝疙瘩,同时他也是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人,从小就需要我们事无巨细的照顾。
磕了碰了这都是小问题,可怕的是,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危险,让我们总是提心吊胆。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出发点,那都是因为“我爱你”。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的焦虑也越来越深。
如果我不管着你,以后你走错路怎么办?到时候会不会恨我不对你多加管束?
所以我替你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做决定,是为了你好,这一切都是出于爱,所以你必须无条件服从我。如果你反对,那么你就是不孝。
这样的家庭,也很容易进入紧张的氛围里。孩子喝牛奶洒了,弄脏了沙发,弄湿了地板,妈妈的无名之火腾地就上来了,轻则痛斥,重则一顿打。
2. 从不认可孩子
这样的妈妈往往还有个特质,就是认为表扬甚至简单的认可,都会让孩子尾巴翘上天。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骄傲使人退步,所以在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里,孩子做得好,不能夸。孩子没做好,就要责骂,甚至挨打。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孩子,如果不时时对他雕琢,璞玉怎么会成为一块美玉?
望子成龙的妈妈,就像一根马刺,不管马儿跑不跑,哪怕是睡觉,我都像刺一下子。孩子考得好,就不能更好了么?班上考了第一,那全校第一了没?全市第一了吗?这次第一,下次还是不是第一?我的孩子,那是独一无二的,我不接受平庸。
孩子就像一根绷紧的弹簧,而这根弹簧每绷紧一分,那孩子的恨,就增加一分。
3. 树立绝对权威
为了防止孩子不好管束,或者在管束他的时候,防止他嘻嘻哈哈不以为意,我们就在家里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这样的权威是不容置疑、也不允许被挑战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重要,重要的是绝对的服从。
妈妈冤枉你了?那我也是为了你好,想让我道歉是不可能的。正好你也适应一下被冤枉的感觉,以后进入社会被人冤枉你也能扛得住。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中提到,权威主义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上有受虐倾向和施虐冲动。
这样的孩子往往深感自卑、在权威下表现很顺从。他们往往在父母和老师面前很听话,逆来顺受。
但同时,他们又会内心会发展出对弱者残忍。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所表现。比如虐待猫狗,或者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非常苛刻。
他们表现得很孝顺,但是这绝不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付出、一种交易。那就是:你获得支配我的权力,我拿到我想要的东西。如果拿不到,那我就会恨你。
4. 轻易背弃承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曾参,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曾参的老婆要去赶集,可是孩子哭着喊着要跟着妈妈去。于是,妈妈就跟孩子说,等我回来,让爸爸给你杀猪吃。
等老婆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她赶紧阻止说,我是跟孩子闹着玩呢,不然他非要跟我去赶集。
曾参说,小孩子不懂事,他哪里知道你是在闹着玩?小孩子是靠着父母学习的,你现在欺骗他,他就学会了欺骗。而且,妈妈欺骗孩子,孩子以后还会信任妈妈吗?
简单的故事,却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来兑现我们承诺的时候,我们却不以为然甚至训斥一番,他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他会觉得妈妈不可信,妈妈的话失去了分量。如果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几次,孩子的心里很难不产生恨意。
妈妈们不会想到,我们如此深爱孩子,为了避免一棵小树长歪,我们放弃自己的生活,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对这棵小树的培养上,浇水灌溉,修剪树枝,以至于我们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到头来,他还会恨我?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难道完全不管他?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别花十几年的时间,养出恨你的人

如何得体地退出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别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养出恨你的人。
得体的退出,不是放纵孩子,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而是要选择适当时机、合适的方式放手,给孩子他应得的自主权。
1. 退出的时机标志:对管束的反抗。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反抗。在我女儿两岁时,她每天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不要!
喝点水吗?不要!玩积木吗?不要!出去玩吧?不要!
尽管只有两岁,她就已经开始跟我们争夺主动权。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选择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她的选择。
玩饮水机?我们会制止。
从高处跳下来?我们会帮助。
玩水把地弄脏?我们选择无视。
躺在地上打滚?深呼一口气,继续无视。
孩子反抗的时候,其实就是要有自己的空间和自主权。如果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对他的要求做出让步,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2. 确立母爱的边界,逐步归还决定权。
《挣脱母爱的束缚》一书指出,人际边界的意义,是保护彼此的自由和利益不受他人侵犯。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尽管他的行为很幼稚,但我们也要尊重他的自由。
确立边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那我们的行为会不会给他造成困扰?尽管我们知道,这些行为都是出于爱和关心的目的。
比如孩子在玩,但是很久没喝水了,我们就问他要不要喝水。这时候他正玩得兴起,对于我们突然的打断很不耐烦,就说,不喝!
如果出于爱的目的,我们会拿起水杯,软硬兼施,让孩子喝水。最后,虽然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和孩子都弄得不愉快。
我们要相信,孩子真的感觉渴了,他是会主动去喝水的。即使是婴儿,饿了渴了还会又哭又闹呢!
所以,强迫他喝水,就是侵犯了他的边界。最终,不管是喝没喝水,大家都不愉快。得不偿失。
3. 避免焦虑,善用惩罚
妈妈们很焦虑,主要孩子们是最没自控力的群体。玩手机,如果不管,可以玩一天。做作业,如果不催着,他就完全不动。甚至连吃饭,都要催着赶着才行。
看着孩子只知道玩,不知道主动学习,我们怎么能不焦虑,不心急如焚呢?
于是,我们只要规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强迫他按时吃饭,及时写作业。做作业时,还要在一边辅导督促。
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我们还必须惩罚。然而,令我们痛苦的是,有的孩子在惩罚中越来越皮实,即使挨了揍,该怎样还是怎样。
《正面管教》一书,提出了惩罚的两种方式: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自然引发的后果,这样的后果无需父母介入,孩子经历过会自然改善自己的行为。
不吃饭,那就会饿。父母不能给孩子买零食,就让孩子饿到下一顿。这样几次过后,孩子自然会知道,到了时间就要吃饭,不然就要承担挨饿的后果。
下雨要带伞,不然出去就会淋雨,甚至是感冒。淋雨和生病的滋味他要亲自尝过以后,就会记得下次下雨一定要带伞。
逻辑后果就是,父母要提前告知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这个后果是与这个事情是高度相关的,并且后果一定不能是羞辱性的。
比如孩子把地板弄得很脏,逻辑后果就是,他必须把地板清理干净。
这两种惩罚方式,都要求我们避免焦虑,以尊重孩子的态度进行。
恐吓、打骂、羞辱虽然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在孩子的内心里,却埋下了恨意的种子。
同样是出于爱的目的,你是愿意以严厉地控制、打骂甚至羞辱的方式教育一个内心有恨意的孩子,还是愿意以尊重的态度、合理科学地、逐步体面地退出孩子边界的方式养育一个内心充满爱与尊重的孩子呢?
我想,如果姨妈当年能够逐步体面的退出,给表哥自主和尊重,结局会不会好一点?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别花十几年的时间,养出恨你的人 第2张